37000cm威尼斯东北亚创新基地成功举办国际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与金融合作》
2006年5月31日,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战略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37000cm威尼斯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创新基地/东北亚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埃别尔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举行。来自中亚地区各国和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蒙古、法国、德国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
我校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创新基地主任朱显平教授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战略研究所所长苏尔达诺夫博士、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邱福林院士共同主持了大会。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中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金融合作。大会就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亚地区区域合作的主要形式、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未来发展、中亚-南亚-东北亚的合作潜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本次国际会议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和6国元首即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峰会之际召开的,会议引起上海合作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德广派代表专程由北京前往大会宣读贺信。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纳雷索夫、欧亚经济共同体副秘书长普里姆别托夫、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顾问-总统办公厅外交政策中心耶尔梅克巴耶夫主任、哈萨克斯坦上海合作组织特命全权大使伊曼多索夫等高级官员在大会上发言。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喜云以及印度、伊朗、蒙古、巴基斯坦、波兰、乌兹别克斯坦、欧洲委员会等7国(组织)驻哈萨克斯坦的大使、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法国、德国、日本、欧盟驻哈萨克斯坦的参赞、领事或办事处代表列席听取会议代表的发言。
朱显平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从打造经济增长的空间和产业引擎起步迈向制度化合作》的大会发言,阐述了关于中国和中亚地区区域合作的模式——确立增长导向的渐进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增长导向的渐进合作模式的战略目标、经济增长的空间和产业引擎的选择、保持由功能性合作迈向制度化合作的灵活性等问题的观点;指出了可以带动中国-中亚区域发展的空间增长极:中吉乌国际铁路在内的新亚欧大陆桥铁路沿线地区;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塔城——裕民——阿克斗卡三角区;霍尔果斯(中、哈)双子城,以及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充当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强劲增长引擎的产业:跨国能源资源产业集群和国际旅游产业集群;并向与会代表提出建议:(1)在多边合作机制层面,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洲开发银行、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协调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委员会;(2)在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层面,建立地方政府领导人定期会晤及受其领导的专家会议机制;(3)建立重要产业的由企业家组成的产业咨询协调机制。
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和哈萨克斯坦的多家报纸对国际会议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人民日报驻中亚五国的记者以内参的形式对会议作了报道。
成功联合举办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国际会议,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五”“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极大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整合,为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传统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内容、体系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在东北亚跨国区域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与中亚等周边国家跨国区域合作研究,我校在国内区域经济学界率先打造的新兴学科领域——跨国区域经济合作——日臻成熟。随着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这一学科领域有望成为我校的优势、特点和品牌。
(东北亚研究院 2006年06月06日 13:03:37)